宜都東陽光“三駕馬車”齊頭并進的創新密碼
東陽光是誰?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說奧司他韋,大家就不陌生了,這款治療流感的制劑是很多人家庭藥箱的常備藥。
冬蟲夏草哪里產?很多人會說青藏高原。今天想告訴大家湖北宜都這個地方,還就產蟲草。
無論奧司他韋還是蟲草,背后是這家企業——東陽光,就坐落在兩江交匯、三峽門城的宜都市。
時光倒流24年。
2001年,浙江籍商人、東陽光集團創始人張中能站在宜都江邊,看著清江與長江交匯的浪濤,對隨行的人說:“這里有豐富的水電資源,適合干大事。”
這一年,東陽光斥資1.28億元入駐宜都。
一個企業、一座城市,開始共同生長。
24年來,東陽光在宜都13次追加投資,累計投資已超過240億元。
2024年,東陽光宜都基地實現銷售額232億元,出口創匯1.37億美元,上交稅收13.7億元。
產業結構實現了從傳統鋁材料加工到電子新材料、生物醫藥、大健康“三駕馬車”齊頭并進的發展格局。
長江、清江匯合處的宜都東陽光1號基地
東陽光在宜都創造了三張“全球名片”——全球規模最大的磷酸奧司他韋生產基地、全球最大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發酵生產基地、世界首創的生態繁育冬蟲夏草產業化基地。
東陽光的事業越干越大。與東陽光相遇時,宜都GDP僅19億元,縣域經濟排名505位。如今,宜都已躍居賽迪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第61位,去年經濟體量更是接近千億級。
長期以來,東陽光集團致力于創新性研發,于2005年成立了集團研究院,擁有2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現有研發人員1500余人,在研項目200多個,其中一類新藥50個,有28個新藥進入人體臨床,6個已進入三期臨床,除抗腫瘤藥之外,大部分新藥將在宜都落地生產。
2001年,宜都一家瀕臨破產的昌鶴制藥被東陽光以90萬元收購。
東陽光由此進入生物醫藥領域,并重組成立東陽光長江藥業。
東陽光長江藥業的車間和工廠
當地人說:“這廠子連設備都銹了,買回去當廢鐵?”
東陽光的回應是:“既然決心入場,廢鐵也能煉成鋼。”
這堆“廢鐵”的轉折點,藏在2006年的一紙協議里。
2003年全球暴發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首選治療藥物就是奧司他韋。
彼時,此藥專利握在跨國藥企羅氏手中,中國一直只能依賴進口,且價格高昂。
各方努力下,東陽光長江藥業在2006年拿到羅氏專利授權。
東陽光將奧司他韋命名為“可威”,在宜都建起生產線。
后來,甲型H1N1流感暴發,可威被列入國家戰略儲備藥,一夜之間成為“救命藥”。
奧司他韋顆粒制劑生產線
此后,東陽光并不滿足于“復制”原研藥物,結合中國市場不斷創新,開發出奧司他韋兒童顆粒制劑等。
2023年冬,流感卷土重來。宜都工廠的機器24小時轟鳴,工人三班倒,生產線上的可威顆粒如金色瀑布般傾瀉。當年,這款藥賣了72億元。
工人正在打包奧司他韋顆粒制
全球增長咨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過去5年,“可威”累計產量及出貨量全球第一。
連羅氏高管都感嘆:“我們發明了奧司他韋,但中國人讓它成了世界第一。”
東陽光生化制藥工廠頂層巨型發酵罐
東陽光家族成員之一、宜昌東陽光生化制藥有限公司的廠區里,矗立著39個巨型發酵罐,每個罐子高過五層樓、容積達375立方米。
墻上,“中國、歐盟EDQM、美國FDA、世衛組織WHO”四重GMP認證分外醒目。
“這里是全球規模最大、品質最優、技術水平最高的大環內酯類原料藥生產基地,占據全球65%以上的市場份額。”東陽光生化制藥總經理商清海介紹。
其阿奇霉素中標了德國20多家保險公司,克拉霉素更是拿下美國40%的市場份額。
日漸在國際市場掌握話語權,有藥商來考察時,指著成排的罐子問:“你們是不是把整個中國的發酵罐都搬來了?”
宜昌東陽光生化制藥有限公司航拍圖
目前,東陽光生化制藥已擁有核心技術發明專利40余項。在省科技廳揭曉的2024年湖北省科創“新物種”企業名單中,東陽光生化制藥入選“駝鹿”企業。
冬蟲夏草,原產自雪域高原。如今,它們在宜都有了新家。
2008年,東陽光實驗室里,一群科學家盯著培養皿中的白色菌絲,屏住呼吸。
突然,菌絲開始扭結,緩緩長出一根細長的“蟲草”。
有人顫抖著喊:“成了!不用再挖青藏高原了!”
東陽光生態繁育的冬蟲夏草
從第一根冬蟲夏草“出生”,2012年產量達到噸級,到2016年突破10噸,是260多位科研人員的持續攻關。
“項目已累計投資50億元,瞄準的是百億產值。”東陽光宜都基地冬蟲夏草項目副總經理郭瑜介紹。
工人正在分揀篩選蟲草
為實現“蟲草下山”,東陽光模擬出青藏高原的日照、氣壓、濕度,用紫外線照射激發菌種活性,同時研發凍干技術實現“鎖鮮”。
2024年,東陽光在宜都產出干蟲草63.5噸,約占全國市場三分之一,產值超過30億元。
創新,是深植于東陽光血脈的基因。
作為宜昌唯一的“駝鹿”企業,技術創新、找準產品賽道、構建全球營銷網絡是東陽光打開海外市場的關鍵發力點。
市場容量、市場需求足夠大,又具備公司核心競爭力的產品是東陽光尋找項目時的首選方向。
近年來,東陽光在產品研發、生產、銷售全鏈條上布局國際市場。
通過紅霉素、克拉霉素等拳頭產品在美國、德國、日本等10個國家和地區,構建海外銷售網絡,迅速打開超過30個海外醫藥市場。
實現了68個品種制劑獲批上市,擁有了163個海外仿制藥批文,成為國內藥企中獲得海外ANDA批文最多的公司之一。
走創新的道路,走技術進步的道路,有效地去面對市場內卷,東陽光宜都基地已形成了從原料、電廠到機械等完整的產業鏈。
長江、清江匯合處,有一座合江樓。
合江樓對面,就是宜都市東陽光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所在地,也是大家口中的1號基地。
如今,該企業的負責人朱英偉,已在這里扎根24年。
“最大的動能是堅持創新。”在朱英偉看來,東陽光在宜都創出一個個“全球之最”“全國之最”,核心是創新火種的持續燃燒,湖北省抗感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微生物發酵工程技術中心、湖北省冬蟲夏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先后在宜都東陽光落地。
繼擔任集團董事后,今年朱英偉又兼任起集團研究總院院長。朱英偉說,對在宜都、在湖北的創新有著更大期待。
冬蟲夏草哪里產?很多人會說青藏高原。今天想告訴大家湖北宜都這個地方,還就產蟲草。
無論奧司他韋還是蟲草,背后是這家企業——東陽光,就坐落在兩江交匯、三峽門城的宜都市。
時光倒流24年。

這一年,東陽光斥資1.28億元入駐宜都。
一個企業、一座城市,開始共同生長。
24年來,東陽光在宜都13次追加投資,累計投資已超過240億元。
2024年,東陽光宜都基地實現銷售額232億元,出口創匯1.37億美元,上交稅收13.7億元。
產業結構實現了從傳統鋁材料加工到電子新材料、生物醫藥、大健康“三駕馬車”齊頭并進的發展格局。
長江、清江匯合處的宜都東陽光1號基地
東陽光在宜都創造了三張“全球名片”——全球規模最大的磷酸奧司他韋生產基地、全球最大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發酵生產基地、世界首創的生態繁育冬蟲夏草產業化基地。
東陽光的事業越干越大。與東陽光相遇時,宜都GDP僅19億元,縣域經濟排名505位。如今,宜都已躍居賽迪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第61位,去年經濟體量更是接近千億級。
長期以來,東陽光集團致力于創新性研發,于2005年成立了集團研究院,擁有2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現有研發人員1500余人,在研項目200多個,其中一類新藥50個,有28個新藥進入人體臨床,6個已進入三期臨床,除抗腫瘤藥之外,大部分新藥將在宜都落地生產。
2001年,宜都一家瀕臨破產的昌鶴制藥被東陽光以90萬元收購。
東陽光由此進入生物醫藥領域,并重組成立東陽光長江藥業。
東陽光長江藥業的車間和工廠
當地人說:“這廠子連設備都銹了,買回去當廢鐵?”
東陽光的回應是:“既然決心入場,廢鐵也能煉成鋼。”
這堆“廢鐵”的轉折點,藏在2006年的一紙協議里。
2003年全球暴發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首選治療藥物就是奧司他韋。
彼時,此藥專利握在跨國藥企羅氏手中,中國一直只能依賴進口,且價格高昂。
各方努力下,東陽光長江藥業在2006年拿到羅氏專利授權。
東陽光將奧司他韋命名為“可威”,在宜都建起生產線。
后來,甲型H1N1流感暴發,可威被列入國家戰略儲備藥,一夜之間成為“救命藥”。
奧司他韋顆粒制劑生產線
此后,東陽光并不滿足于“復制”原研藥物,結合中國市場不斷創新,開發出奧司他韋兒童顆粒制劑等。
2023年冬,流感卷土重來。宜都工廠的機器24小時轟鳴,工人三班倒,生產線上的可威顆粒如金色瀑布般傾瀉。當年,這款藥賣了72億元。
工人正在打包奧司他韋顆粒制
全球增長咨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過去5年,“可威”累計產量及出貨量全球第一。
連羅氏高管都感嘆:“我們發明了奧司他韋,但中國人讓它成了世界第一。”
東陽光生化制藥工廠頂層巨型發酵罐
東陽光家族成員之一、宜昌東陽光生化制藥有限公司的廠區里,矗立著39個巨型發酵罐,每個罐子高過五層樓、容積達375立方米。
墻上,“中國、歐盟EDQM、美國FDA、世衛組織WHO”四重GMP認證分外醒目。
“這里是全球規模最大、品質最優、技術水平最高的大環內酯類原料藥生產基地,占據全球65%以上的市場份額。”東陽光生化制藥總經理商清海介紹。
其阿奇霉素中標了德國20多家保險公司,克拉霉素更是拿下美國40%的市場份額。
日漸在國際市場掌握話語權,有藥商來考察時,指著成排的罐子問:“你們是不是把整個中國的發酵罐都搬來了?”
宜昌東陽光生化制藥有限公司航拍圖
目前,東陽光生化制藥已擁有核心技術發明專利40余項。在省科技廳揭曉的2024年湖北省科創“新物種”企業名單中,東陽光生化制藥入選“駝鹿”企業。
冬蟲夏草,原產自雪域高原。如今,它們在宜都有了新家。
2008年,東陽光實驗室里,一群科學家盯著培養皿中的白色菌絲,屏住呼吸。
突然,菌絲開始扭結,緩緩長出一根細長的“蟲草”。
有人顫抖著喊:“成了!不用再挖青藏高原了!”
東陽光生態繁育的冬蟲夏草
從第一根冬蟲夏草“出生”,2012年產量達到噸級,到2016年突破10噸,是260多位科研人員的持續攻關。
“項目已累計投資50億元,瞄準的是百億產值。”東陽光宜都基地冬蟲夏草項目副總經理郭瑜介紹。
工人正在分揀篩選蟲草
為實現“蟲草下山”,東陽光模擬出青藏高原的日照、氣壓、濕度,用紫外線照射激發菌種活性,同時研發凍干技術實現“鎖鮮”。
2024年,東陽光在宜都產出干蟲草63.5噸,約占全國市場三分之一,產值超過30億元。
創新,是深植于東陽光血脈的基因。
作為宜昌唯一的“駝鹿”企業,技術創新、找準產品賽道、構建全球營銷網絡是東陽光打開海外市場的關鍵發力點。
市場容量、市場需求足夠大,又具備公司核心競爭力的產品是東陽光尋找項目時的首選方向。
近年來,東陽光在產品研發、生產、銷售全鏈條上布局國際市場。
通過紅霉素、克拉霉素等拳頭產品在美國、德國、日本等10個國家和地區,構建海外銷售網絡,迅速打開超過30個海外醫藥市場。
實現了68個品種制劑獲批上市,擁有了163個海外仿制藥批文,成為國內藥企中獲得海外ANDA批文最多的公司之一。
走創新的道路,走技術進步的道路,有效地去面對市場內卷,東陽光宜都基地已形成了從原料、電廠到機械等完整的產業鏈。
長江、清江匯合處,有一座合江樓。
合江樓對面,就是宜都市東陽光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所在地,也是大家口中的1號基地。
如今,該企業的負責人朱英偉,已在這里扎根24年。
“最大的動能是堅持創新。”在朱英偉看來,東陽光在宜都創出一個個“全球之最”“全國之最”,核心是創新火種的持續燃燒,湖北省抗感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微生物發酵工程技術中心、湖北省冬蟲夏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先后在宜都東陽光落地。
繼擔任集團董事后,今年朱英偉又兼任起集團研究總院院長。朱英偉說,對在宜都、在湖北的創新有著更大期待。
2025-04-05 關注: 來源:潛江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