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均超千噸餐廚廢棄物“重獲新生”
每到傍晚,生態龍蝦城霓虹閃爍、香氣四溢,蝦皇、楚蝦王等餐飲店餐桌上留下的蝦殼、剩食等餐廚垃圾,單日最高可達數噸。
曾幾何時,這些垃圾是“地溝油”“泔水豬”的隱患源頭。如今,隨著“收運-處置-利用”餐廚垃圾閉環體系的建成,一只小龍蝦的“余生”,正成為我市踐行循環經濟的生動注腳。
收運:一天三收垃圾不“等客”
9月18日晚7時,龍蝦城蝦皇店后廚內,工作人員正將餐后蝦殼、剩菜等分類裝入垃圾袋,統一搬運至門店外的餐廚垃圾集中點。
“您好,龍蝦城的廚余垃圾箱滿了,麻煩安排清運。”見集中點的垃圾箱已裝滿,蝦皇技術總監羅志濤立刻掏出手機,撥通了城區“環衛服務信譽卡”上的聯系電話。
約20分鐘后,潛江君集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司機趙秋紅駕駛著全封閉式餐廚垃圾收運車,穩穩停在集中點旁。
“龍蝦城大型餐飲店多,垃圾量比普通區域大不少,我們每天固定清運3次,早中晚各一趟,遇到臨時需求也能隨叫隨到。”趙秋紅一邊熟練操作設備吊裝垃圾箱一邊介紹。收運車全程密閉,還配備了除臭裝置,既能避免垃圾撒漏,又能減少異味擴散。
裝車完成后,趙秋紅拿出臺賬簽字登記:“每一筆清運都有記錄,后續全程可追溯。”
現場還有個暖心細節:收完垃圾后,他沒有直接離開,而是將空垃圾桶逐一清洗干凈,連清洗產生的廢水都裝上車:“必須全部帶走,不能留下一點痕跡,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加工:魔法“變身”廢材成“寶貝”
裝載完垃圾,趙秋紅駕車駛向13公里外的生態循環產業園——這里的君集餐廚垃圾處置項目,是實現垃圾“變廢為寶”的關鍵陣地。
當晚8點,項目廠區內燈火通明,自動化生產線正有條不紊地運轉。
“第一步先給餐廚垃圾‘分家’。”君集技術廠長梅澤坤揭開了餐廚垃圾“變身”的秘密。
垃圾首先進入大雜篩分環節:在不同孔徑篩網的篩選下,塑料、紙巾、筷子等無機固渣被快速分離出來,這些固渣會被轉運至垃圾焚燒發電廠,轉化為電能。
去除無機雜質的餐廚垃圾,經除砂除雜后進入制漿機打成漿液,再通過三相分離機高溫加熱,進一步分離出廢水、油脂和有機固渣。
“分離出的每一種成分,都有‘用武之地’。”梅澤坤指著生產線介紹,分離出的廢水先用于廠區設備沖洗降溫,每天能節省三四噸自來水;沖洗后的廢水再輸送至產業園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后排放。
“蝦殼、米飯這類有機固渣,經高溫發酵后會制成有機肥料。”梅澤坤解釋,一桶300斤的有機肥料,市場售價可達30至40元。而最“值錢”的當屬餐廚油脂,提純后會變成生物質廢油,“我們每月能產出15噸左右,以6000元/噸的價格賣給生物能源企業,最終可制成生物航空燃油。”
保障:政企聯手治理不“漏風”
“項目能順利運轉,政府的推動是關鍵。”君集公司總經理衛蔚然坦言,該項目今年1月試運行,設計日處置能力達60噸,但初期卻面臨“吃不飽”的困境。
直到今年4月前,日均收運量僅15噸。“很多商戶習慣找私人收運,覺得更靈活。”衛蔚然語氣帶著無奈。
為破解這一難題,今年4月25日,市政府召開餐廚垃圾集中收運處理推進會,相關部門、市酒店烹飪協會及68家餐飲企業代表參會。
會上,市環衛局宣讀《湖北省餐廚垃圾管理辦法》,并發放“環衛服務信譽卡”,公示收運、監督電話;蝦皇等大型餐飲企業率先簽約,帶動中小商戶參與。
“現在龍蝦城所有餐飲店都納入了閉環體系。”龍蝦城物業經理莊莉娜感慨,以前這里偶爾能看到散落的垃圾,如今地面干干凈凈。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該收運系統已基本覆蓋潛江城區餐廚垃圾。今年1至8月,全市餐廚垃圾累計收運9295噸,約為去年同期的2.5倍,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81.83%。
對于未來,市環衛局已有謀劃:擴大收運范圍,把服務延伸至周邊鄉鎮,新建10條收運線路(含4條廚余垃圾線路、6條餐廚垃圾線路);強化規范管理,確保所有餐廚垃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
從餐桌上的廢棄垃圾,到可利用的生物燃油、有機肥料,潛江以餐廚垃圾“閉環治理”為“小龍蝦之鄉”筑牢綠色屏障,不僅守住了食品安全底線,更走出了一條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循環發展之路。
		
		曾幾何時,這些垃圾是“地溝油”“泔水豬”的隱患源頭。如今,隨著“收運-處置-利用”餐廚垃圾閉環體系的建成,一只小龍蝦的“余生”,正成為我市踐行循環經濟的生動注腳。

9月18日晚7時,龍蝦城蝦皇店后廚內,工作人員正將餐后蝦殼、剩菜等分類裝入垃圾袋,統一搬運至門店外的餐廚垃圾集中點。
“您好,龍蝦城的廚余垃圾箱滿了,麻煩安排清運。”見集中點的垃圾箱已裝滿,蝦皇技術總監羅志濤立刻掏出手機,撥通了城區“環衛服務信譽卡”上的聯系電話。
約20分鐘后,潛江君集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司機趙秋紅駕駛著全封閉式餐廚垃圾收運車,穩穩停在集中點旁。
“龍蝦城大型餐飲店多,垃圾量比普通區域大不少,我們每天固定清運3次,早中晚各一趟,遇到臨時需求也能隨叫隨到。”趙秋紅一邊熟練操作設備吊裝垃圾箱一邊介紹。收運車全程密閉,還配備了除臭裝置,既能避免垃圾撒漏,又能減少異味擴散。
裝車完成后,趙秋紅拿出臺賬簽字登記:“每一筆清運都有記錄,后續全程可追溯。”
現場還有個暖心細節:收完垃圾后,他沒有直接離開,而是將空垃圾桶逐一清洗干凈,連清洗產生的廢水都裝上車:“必須全部帶走,不能留下一點痕跡,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加工:魔法“變身”廢材成“寶貝”
裝載完垃圾,趙秋紅駕車駛向13公里外的生態循環產業園——這里的君集餐廚垃圾處置項目,是實現垃圾“變廢為寶”的關鍵陣地。
當晚8點,項目廠區內燈火通明,自動化生產線正有條不紊地運轉。
“第一步先給餐廚垃圾‘分家’。”君集技術廠長梅澤坤揭開了餐廚垃圾“變身”的秘密。
垃圾首先進入大雜篩分環節:在不同孔徑篩網的篩選下,塑料、紙巾、筷子等無機固渣被快速分離出來,這些固渣會被轉運至垃圾焚燒發電廠,轉化為電能。
去除無機雜質的餐廚垃圾,經除砂除雜后進入制漿機打成漿液,再通過三相分離機高溫加熱,進一步分離出廢水、油脂和有機固渣。
“分離出的每一種成分,都有‘用武之地’。”梅澤坤指著生產線介紹,分離出的廢水先用于廠區設備沖洗降溫,每天能節省三四噸自來水;沖洗后的廢水再輸送至產業園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后排放。
“蝦殼、米飯這類有機固渣,經高溫發酵后會制成有機肥料。”梅澤坤解釋,一桶300斤的有機肥料,市場售價可達30至40元。而最“值錢”的當屬餐廚油脂,提純后會變成生物質廢油,“我們每月能產出15噸左右,以6000元/噸的價格賣給生物能源企業,最終可制成生物航空燃油。”
保障:政企聯手治理不“漏風”
“項目能順利運轉,政府的推動是關鍵。”君集公司總經理衛蔚然坦言,該項目今年1月試運行,設計日處置能力達60噸,但初期卻面臨“吃不飽”的困境。
直到今年4月前,日均收運量僅15噸。“很多商戶習慣找私人收運,覺得更靈活。”衛蔚然語氣帶著無奈。
為破解這一難題,今年4月25日,市政府召開餐廚垃圾集中收運處理推進會,相關部門、市酒店烹飪協會及68家餐飲企業代表參會。
會上,市環衛局宣讀《湖北省餐廚垃圾管理辦法》,并發放“環衛服務信譽卡”,公示收運、監督電話;蝦皇等大型餐飲企業率先簽約,帶動中小商戶參與。
“現在龍蝦城所有餐飲店都納入了閉環體系。”龍蝦城物業經理莊莉娜感慨,以前這里偶爾能看到散落的垃圾,如今地面干干凈凈。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該收運系統已基本覆蓋潛江城區餐廚垃圾。今年1至8月,全市餐廚垃圾累計收運9295噸,約為去年同期的2.5倍,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81.83%。
對于未來,市環衛局已有謀劃:擴大收運范圍,把服務延伸至周邊鄉鎮,新建10條收運線路(含4條廚余垃圾線路、6條餐廚垃圾線路);強化規范管理,確保所有餐廚垃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
從餐桌上的廢棄垃圾,到可利用的生物燃油、有機肥料,潛江以餐廚垃圾“閉環治理”為“小龍蝦之鄉”筑牢綠色屏障,不僅守住了食品安全底線,更走出了一條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循環發展之路。
2025-09-23 關注:  來源:潛江資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