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船駛過百年 青春永立潮頭
南湖煙雨中飄搖的紅船,載著一群平均年齡28歲的青年,在驚濤駭浪中劈開歷史的航道。104年后的今天,這艘紅船依然持續(xù)奮斗、閃耀著青春的光芒,穿越時空的激流,照亮新時代青年的奮進之路。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yè)路到強國路,青春的熱血始終在黨的血脈中奔涌,責任的重擔永遠在年輕的肩膀上傳遞,青年是當今亮麗的一張名片,青春永駐,強國有我。
一、歷史長河中的青春浪花
北平胡同里,進步學生手舉火把高唱《國際歌》;長征路上,十七歲的戰(zhàn)士用草鞋丈量雪山草地;戈壁灘上,二十四歲的鄧稼先在算盤上叩響原子彈研發(fā)的序曲。這些鐫刻在黨的光輝史上的瞬間,是無數青春用生命書寫的注腳。1921年嘉興南湖的波光里,十三賢中年齡最小的王盡美不過二十三歲,卻在黨旗上繡下"為天下勞苦大眾謀幸福"的誓言。這種跨越世紀的精神接力,讓"青年"二字成為中國共產黨最鮮明的基因密碼。
二、新時代征程上的青春答卷
當北斗衛(wèi)星在太空組網時,平均年齡31歲的研發(fā)團隊在實驗室徹夜攻堅;當FAST天眼捕捉脈沖星信號時,90后工程師在深山窩凼調試精密設備;當鄉(xiāng)村振興的春風吹遍田野時,無數選調生背著行囊走進大山。他們用代碼編織強國之夢,用鏡頭記錄脫貧變遷,用腳步丈量民生溫度。就像大別山深處的駐村書記謝發(fā)滔,把實驗室的顯微鏡換成田間地頭的放大鏡,在茶樹新芽間尋找鄉(xiāng)村振興的密碼。
三、時代大考中的青春擔當
新冠疫情突襲時,00后護士郭岳寒在隔離病房連續(xù)奮戰(zhàn)38天;鄭州特大暴雨中,"追光少年"們組成人鏈傳遞生命希望;航天發(fā)射場上,"嫦娥姐妹"在指控大廳體驗中國速度。這些年輕面孔用行動詮釋:擔當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脊梁。正如援鄂醫(yī)療隊里23歲的吳尚哲所說:"穿上白衣,我們就是守護生命的長城。"
站在兩個百年的歷史交匯點,紅船精神依舊在時代的江河中激蕩洋溢。今天的青年不必再面對硝煙戰(zhàn)火,但要在科技攻關的"卡脖子"戰(zhàn)場破局,要在鄉(xiāng)村振興的"最后一公里"深耕,要在民族復興的馬拉松賽道接力。當我們觸摸黨旗上凝結的血汗,聆聽百年承諾在耳邊回響,就會懂得: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時期,而是心向光明的永恒姿態(tài)。讓我們以奮斗為楫,在新時代的長河中續(xù)寫屬于青年的壯麗詩篇。
治其身而天下治。新時代以來,我們黨之所以贏得了“兩個歷史主動”,關鍵就在于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堅持用改革精神和嚴的標準管黨治黨。面對長期存在的“四大考驗”“四種危險”,唯有以“永遠在路上”的堅韌和執(zhí)著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以“革命者必先自我革命”的堅定意志把黨的自我革命進行到底,才能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使黨始終成為中國人民最可靠、最堅強的主心骨。我們要以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學習教育為契機,在一體推進學查改上下功夫,以改進作風的實際成效贏得人民群眾支持和擁護。
——(新青年經濟學研究者趙京磊于建黨104周年獻給偉大的黨與青春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