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沼蝦助農“二次增收”
金秋時節,記者來到老新鎮農科村百畝蝦稻田,只見潛江楚垸湖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胡志明正和員工一同收起環溝中的捕蝦籠。籠內,羅氏沼蝦鮮活蹦跳,不少體長超10厘米。
“羅氏沼蝦大豐收,‘一稻兩蝦’的路子走對了!”胡志明興奮地說。記者放眼望去,只見連片稻田褪去青澀、換上“金裝”,田邊環形水溝中,一只只羅氏沼蝦擺動著蝦鉗,在清澈的水里來回穿梭。
潛江楚垸湖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自2020年成立以來,一直以“蝦稻共作”模式帶動發展,幫助農民實現種植、養殖雙增收。然而每年夏秋季節,蝦稻田的環形水溝長期處于閑置狀態,土地資源未能充分利用。
“2023年,我聽說市農業部門推廣的‘一稻兩蝦’模式(即大田種植一季水稻、養殖多輪小龍蝦,水稻種植期間環溝套養一輪羅氏沼蝦)能有效填補環溝空檔期,便精選了南太湖3號、大雄1號兩個羅氏沼蝦優良品種、品系,分別按環溝凈水面每畝2500尾和每畝2000尾的密度投放,開展集約化養殖。”胡志明說。
羅氏沼蝦與小龍蝦養殖不同,小龍蝦可在水體內自然繁殖,而羅氏沼蝦對水體環境要求更高,需人工干預繁殖發育過程。2024年10月,該企業在市農業農村局的指導下,建成羅氏沼蝦育苗試驗基地,在大棚內開展育苗繁殖工作,同步采集全進程數據,研究商品苗起運投放技術,為潛江地域性育苗提供科學依據。
據胡志明測算,公司260畝蝦稻田中,26畝環溝套養的羅氏沼蝦畝均產量100至150斤,按當前每斤30至40元的市場價,每畝環溝可再增收4000元左右,折合大田面積每畝能增收300至600元。
同為該鎮田李村,老新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余啟芝正忙著觀察不同密度下羅氏沼蝦的生長情況。“我們在田李村共設置6個處理組,選用南太湖3號、大雄1號兩個優良品種、品系,按每畝2000尾、2500尾、3000尾、3500尾等多個批次開展試驗。”余啟芝介紹,今年,他們在老新鎮田李村、農科村大力推廣“一稻兩蝦”模式,利用羅氏沼蝦高溫生長的習性,打破傳統養蝦的季節限制,為農民增收提供新的支撐。
截至目前,我市在老新鎮、白鷺湖管理區、熊口管理區等地推廣“一稻兩蝦”模式面積達3000畝。
從2023年百畝試驗、2024年千畝示范,到如今全市推廣,潛江用3年時間完成了從“蝦稻共作”到“一稻兩蝦”的生態農業“三級跳”。這種“時間換空間、技術要效益”的創新實踐,不僅重塑了傳統農業價值鏈,更在鄉村振興的考卷上寫下了生動注腳。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組織專業技術團隊開展養殖試驗,以提高單產、規格、品質為重點,進一步完善‘一稻兩蝦’模式的技術與數據體系,最終實現‘空閑環溝養大蝦、閑置資源創收益’的目標。”市農業農村局“一稻兩蝦”模式推廣技術團隊首席專家王關林表示。
“羅氏沼蝦大豐收,‘一稻兩蝦’的路子走對了!”胡志明興奮地說。記者放眼望去,只見連片稻田褪去青澀、換上“金裝”,田邊環形水溝中,一只只羅氏沼蝦擺動著蝦鉗,在清澈的水里來回穿梭。

“2023年,我聽說市農業部門推廣的‘一稻兩蝦’模式(即大田種植一季水稻、養殖多輪小龍蝦,水稻種植期間環溝套養一輪羅氏沼蝦)能有效填補環溝空檔期,便精選了南太湖3號、大雄1號兩個羅氏沼蝦優良品種、品系,分別按環溝凈水面每畝2500尾和每畝2000尾的密度投放,開展集約化養殖。”胡志明說。
羅氏沼蝦與小龍蝦養殖不同,小龍蝦可在水體內自然繁殖,而羅氏沼蝦對水體環境要求更高,需人工干預繁殖發育過程。2024年10月,該企業在市農業農村局的指導下,建成羅氏沼蝦育苗試驗基地,在大棚內開展育苗繁殖工作,同步采集全進程數據,研究商品苗起運投放技術,為潛江地域性育苗提供科學依據。
據胡志明測算,公司260畝蝦稻田中,26畝環溝套養的羅氏沼蝦畝均產量100至150斤,按當前每斤30至40元的市場價,每畝環溝可再增收4000元左右,折合大田面積每畝能增收300至600元。
同為該鎮田李村,老新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余啟芝正忙著觀察不同密度下羅氏沼蝦的生長情況。“我們在田李村共設置6個處理組,選用南太湖3號、大雄1號兩個優良品種、品系,按每畝2000尾、2500尾、3000尾、3500尾等多個批次開展試驗。”余啟芝介紹,今年,他們在老新鎮田李村、農科村大力推廣“一稻兩蝦”模式,利用羅氏沼蝦高溫生長的習性,打破傳統養蝦的季節限制,為農民增收提供新的支撐。
截至目前,我市在老新鎮、白鷺湖管理區、熊口管理區等地推廣“一稻兩蝦”模式面積達3000畝。
從2023年百畝試驗、2024年千畝示范,到如今全市推廣,潛江用3年時間完成了從“蝦稻共作”到“一稻兩蝦”的生態農業“三級跳”。這種“時間換空間、技術要效益”的創新實踐,不僅重塑了傳統農業價值鏈,更在鄉村振興的考卷上寫下了生動注腳。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組織專業技術團隊開展養殖試驗,以提高單產、規格、品質為重點,進一步完善‘一稻兩蝦’模式的技術與數據體系,最終實現‘空閑環溝養大蝦、閑置資源創收益’的目標。”市農業農村局“一稻兩蝦”模式推廣技術團隊首席專家王關林表示。
2025-10-22 關注: 來源:潛江資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