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角路的“蝶變密碼”
“以前送娃上學得提前半小時出門,現在幾分鐘就能到校門口了。”9月15日,家住園林街道馬昌湖社區徐角路的居民李女士指著眼前筆直通暢的柏油路笑道,“現在道路清爽敞亮,看著心情舒暢多了。”
這條全長200米、寬僅5.5米的背街小巷,曾是困擾周邊居民十余年的“老大難”問題。如今,經過系統治理,實現了“還路于民”,更升級為集便民、美觀、安全于一體的“社區治理新地標”,成為基層治理精細化實踐的鮮活范例。
痛點:民生要道變“堵心瓶頸”
“徐角馬路市場”地處城區與高新區連接帶,既是多所學校必經之路,也直接關系到數千家庭的“菜籃子”。但長期以來,“野蠻生長”的市場秩序讓便民路成了“鬧心路”。
“曾經東側商戶鐵棚伸到路中央,西邊攤販推車堵住消防通道,中間還有電動車見縫插針。”社區工作人員吳榮華回憶,早高峰時各種噪聲混作一團,幾乎天天有投訴。
數據顯示,該路段日均人流量超萬人次,高峰期突破1.5萬人次,而5.5米的寬度僅能勉強錯車,安全隱患與民生矛盾交織。
破題:多方聯動織密治理網絡
“民生問題不是哪一家的事,擰成一股繩才能啃下硬骨頭。”園林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劉春波介紹,街道創新構建“社區+執法單位+衛生監管+志愿網格員”四維聯動機制,成立專項治理專班,“專班攻堅+長效管護”雙軌并行。
治理的第一步是“騰空間”。社區工作人員逐戶走訪,經過十余次協調會,將一塊1500平方米的閑置空地改造成臨時菜場,設置120個標準攤位和30個專用停車位,既保留20戶固定攤販需求,也為流動攤販提供合規去處。工作人員挨家挨戶講解政策,幫商戶算清“經濟賬”,規范經營后客流量更穩定,長遠收益更有保障。
空間釋放后,關鍵在于如何打通堵點。園林街道執法中心與社區組建“清晨突擊隊”,連續7天每日早5點上崗,引導60余戶流動攤販入駐臨時菜場,對30戶西側商戶實施“退界擴容”,拆除違規鐵棚和超范圍臺階,推動經營區域后移1.8米;同時拆除東側20戶商戶固定棚亭,嚴格劃定“線內經營”紅線。
升級:功能顏值雙提升,長效管理保民生
“管理不是簡單約束,而是在規范中提升品質。”園林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街道構建“責任明晰、監督有力、信用約束”的管理體系,在完成基礎環境整治的同時,聚焦從“管得住”向“管得好”跨越,以“功能優化+環境美化”雙提升工程為抓手,推動管理機制、環境品質、交通組織全鏈條升級。
“我們開通了24小時投訴專線,公示責任牌,新增專職市場管理員,制定《攤販經營守則》,將4類違規行為納入信用管理。”馬昌湖社區黨委書記翟榮說。
環境美化也同步推進。作為“滿城芳華”行動基層實踐,在徐角路整治工作中統一粉刷墻面300余平方米,增設41個道路花箱,栽種月季等花卉,讓硬質路面變身“柔性風景”;規劃4處非機動車停放區,增設醒目引導標識,讓“停車難”“停車亂”問題迎刃而解,街巷環境從“干凈”向“精致”躍升。
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出行堵”“過街險”問題,園林街道聯合公安交管部門實施“精準化”管理,早高峰7:00-8:30實行單向通行,布設3條減速帶,調整公交站點位置,減少人車交叉沖突。
“現在有了指定停車區,人行道暢通無阻,安全感滿滿。”居民羅雨虹的感慨,道出了居民對治理成效的直觀感受。
從“堵心路”到“連心橋”,“徐角馬路市場”的華麗轉身,正是園林街道以“時時放心不下”的為民情懷,將民生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的生動注腳。這份治理答卷背后,是街道始終把群眾“急難愁盼”放在首位的責任擔當。
接下來,園林街道將持續完善長效管理機制,從群眾最關切的“關鍵小事”破題,用“釘釘子精神”把民生工作做到細處、落在實處,推動居民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痛點:民生要道變“堵心瓶頸”
“徐角馬路市場”地處城區與高新區連接帶,既是多所學校必經之路,也直接關系到數千家庭的“菜籃子”。但長期以來,“野蠻生長”的市場秩序讓便民路成了“鬧心路”。
“曾經東側商戶鐵棚伸到路中央,西邊攤販推車堵住消防通道,中間還有電動車見縫插針。”社區工作人員吳榮華回憶,早高峰時各種噪聲混作一團,幾乎天天有投訴。
數據顯示,該路段日均人流量超萬人次,高峰期突破1.5萬人次,而5.5米的寬度僅能勉強錯車,安全隱患與民生矛盾交織。
破題:多方聯動織密治理網絡
“民生問題不是哪一家的事,擰成一股繩才能啃下硬骨頭。”園林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劉春波介紹,街道創新構建“社區+執法單位+衛生監管+志愿網格員”四維聯動機制,成立專項治理專班,“專班攻堅+長效管護”雙軌并行。
治理的第一步是“騰空間”。社區工作人員逐戶走訪,經過十余次協調會,將一塊1500平方米的閑置空地改造成臨時菜場,設置120個標準攤位和30個專用停車位,既保留20戶固定攤販需求,也為流動攤販提供合規去處。工作人員挨家挨戶講解政策,幫商戶算清“經濟賬”,規范經營后客流量更穩定,長遠收益更有保障。
空間釋放后,關鍵在于如何打通堵點。園林街道執法中心與社區組建“清晨突擊隊”,連續7天每日早5點上崗,引導60余戶流動攤販入駐臨時菜場,對30戶西側商戶實施“退界擴容”,拆除違規鐵棚和超范圍臺階,推動經營區域后移1.8米;同時拆除東側20戶商戶固定棚亭,嚴格劃定“線內經營”紅線。
升級:功能顏值雙提升,長效管理保民生
“管理不是簡單約束,而是在規范中提升品質。”園林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街道構建“責任明晰、監督有力、信用約束”的管理體系,在完成基礎環境整治的同時,聚焦從“管得住”向“管得好”跨越,以“功能優化+環境美化”雙提升工程為抓手,推動管理機制、環境品質、交通組織全鏈條升級。
“我們開通了24小時投訴專線,公示責任牌,新增專職市場管理員,制定《攤販經營守則》,將4類違規行為納入信用管理。”馬昌湖社區黨委書記翟榮說。
環境美化也同步推進。作為“滿城芳華”行動基層實踐,在徐角路整治工作中統一粉刷墻面300余平方米,增設41個道路花箱,栽種月季等花卉,讓硬質路面變身“柔性風景”;規劃4處非機動車停放區,增設醒目引導標識,讓“停車難”“停車亂”問題迎刃而解,街巷環境從“干凈”向“精致”躍升。
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出行堵”“過街險”問題,園林街道聯合公安交管部門實施“精準化”管理,早高峰7:00-8:30實行單向通行,布設3條減速帶,調整公交站點位置,減少人車交叉沖突。
“現在有了指定停車區,人行道暢通無阻,安全感滿滿。”居民羅雨虹的感慨,道出了居民對治理成效的直觀感受。
從“堵心路”到“連心橋”,“徐角馬路市場”的華麗轉身,正是園林街道以“時時放心不下”的為民情懷,將民生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的生動注腳。這份治理答卷背后,是街道始終把群眾“急難愁盼”放在首位的責任擔當。
接下來,園林街道將持續完善長效管理機制,從群眾最關切的“關鍵小事”破題,用“釘釘子精神”把民生工作做到細處、落在實處,推動居民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2025-09-23 關注:  來源:潛江資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