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空中交警” 實現全域覆蓋 平均5分鐘飛抵交通事故現場
早高峰,兩車追尾,造成道路擁堵。作為上班族的你,眼看“打卡”時間越來越近,焦慮不已,突然看到一架無人機飛抵現場。“無人機已拍照取證,請快速駛離!”交警聲音從空中傳來,擁堵很快疏通——這看似科幻的一幕,已成為武漢街頭日常。
10月31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從武漢交管部門獲悉,全市已建成129個無人機巢,基本實現全域覆蓋,覆蓋率全國領先。這意味著,當你遭遇嚴重擁堵、遇到事故不知所措時,這些“空中交警”能快速抵達中心城區的各個角落,解決燃眉之急。
“武漢交通已進入‘空地一體’的立體化時代。”武漢交管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全天候值守的“空中交警”,不再只是“會飛的攝像頭”,而是集數據鏈路、算法模型和勤務機制革新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
“武漢在全國首創‘三維高精度地圖+交管業務’雙引擎架構,武漢交警與之結合,構建了一套完整的無人機交通管理體系。”武漢市測繪研究院工程師段夢夢介紹,這套交警無人機飛控平臺,采用低空空域時空信息網格數據,構建了一張空中導航地圖,輔助無人機100%安全穿行。
在布局方面,武漢采用“固定式無人機機場+無人機臨時停機坪”的混合模式。選址經過精心規劃,定在靠近堵點、事故高發路段,確保指揮中心在接到事故報案后,能直接在平臺上選取就近機庫,快速飛行至事故現場,大大提升了響應效率。
對市民來說,這些“空中交警”帶來的最直接好處是:處理事故更快了。數據顯示,在事故應急處置場景里,無人機平均只需5.1分鐘就能抵達現場,而傳統地面救援力量平均需要14.3分鐘,處置時間縮短66%。在武昌區,無人機勸離占道經營車輛的成功率高達80%;在偏遠路段,它們能替代缺失的監控,實時回傳現場畫面;到了夜晚,借助紅外熱成像,它們依然能清晰識別車輛、行人,突破夜間低光、無路燈、濃霧等弱視覺環境的成像局限,全天候守護交通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空中交警”開創了資源循環利用的“武漢模式”。它們原本是武漢市測繪研究院的測繪設備,完成測繪任務后,“再就業”成為交警的空中力量。
10月31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從武漢交管部門獲悉,全市已建成129個無人機巢,基本實現全域覆蓋,覆蓋率全國領先。這意味著,當你遭遇嚴重擁堵、遇到事故不知所措時,這些“空中交警”能快速抵達中心城區的各個角落,解決燃眉之急。
“武漢交通已進入‘空地一體’的立體化時代。”武漢交管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全天候值守的“空中交警”,不再只是“會飛的攝像頭”,而是集數據鏈路、算法模型和勤務機制革新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
“武漢在全國首創‘三維高精度地圖+交管業務’雙引擎架構,武漢交警與之結合,構建了一套完整的無人機交通管理體系。”武漢市測繪研究院工程師段夢夢介紹,這套交警無人機飛控平臺,采用低空空域時空信息網格數據,構建了一張空中導航地圖,輔助無人機100%安全穿行。
在布局方面,武漢采用“固定式無人機機場+無人機臨時停機坪”的混合模式。選址經過精心規劃,定在靠近堵點、事故高發路段,確保指揮中心在接到事故報案后,能直接在平臺上選取就近機庫,快速飛行至事故現場,大大提升了響應效率。
對市民來說,這些“空中交警”帶來的最直接好處是:處理事故更快了。數據顯示,在事故應急處置場景里,無人機平均只需5.1分鐘就能抵達現場,而傳統地面救援力量平均需要14.3分鐘,處置時間縮短66%。在武昌區,無人機勸離占道經營車輛的成功率高達80%;在偏遠路段,它們能替代缺失的監控,實時回傳現場畫面;到了夜晚,借助紅外熱成像,它們依然能清晰識別車輛、行人,突破夜間低光、無路燈、濃霧等弱視覺環境的成像局限,全天候守護交通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空中交警”開創了資源循環利用的“武漢模式”。它們原本是武漢市測繪研究院的測繪設備,完成測繪任務后,“再就業”成為交警的空中力量。
2025-11-01 關注: 來源:潛江資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