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水雙效補能”新工藝在江漢油田應用成功
近日,江漢油田潭761-斜13井在采用“前置CO2+人造底水油藏”氣水雙效補能新工藝后成功放噴,獲高產8.6噸工業油流,為后期該區塊的效益開發提供了新思路。
潭761-斜13井是江漢油田潭口區塊的一口碳酸鹽巖油藏大斜度井,旨在動用潛3410韻律碳酸鹽巖地質儲量,為后期儲量落實、工藝評價、井網部署等提供依據。
技術人員發現前期碳酸鹽巖油藏常規采用分段壓裂改造,存在成本高、試采產量遞減快等缺點。針對這些問題,技術人員借鑒了“人工油氣藏”的理論技術,即對油氣區采取壓裂、注入與采出一體化的方式進行改造開發。“在末端我們采用壓驅和試油段前置CO2的集合方式,通過事先注入的液體在油藏底部形成人造‘底水’,由于重力作用,推動原油向井筒方向流動,進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江漢油田工程院實驗中心負責人徐毓珠說。此種方式不再依賴大規模的壓裂液注入補充能量,能有效降低施工成本。此外,針對水平儲層中的弱滲流區,技術人員通過“極限密切割+極限限流射孔”工藝,用橋塞將水平井分割成很多小段,對每個小段進行分別壓裂,將弱滲流區充分改造為高滲流區,進一步提升采收率。
施工過程中,技術人員強化現場質量管控,把好液體質量關,派專員在混砂車上實時取樣,采用新型粉劑在線混配減阻水體系,實時監測和調控液體粘度,施工全過程做好一段一策,提升壓裂時效,施工速度從每天1段提升為每天2段,降低施工周期,進一步控制施工成本。
潭761-斜13井是江漢油田潭口區塊的一口碳酸鹽巖油藏大斜度井,旨在動用潛3410韻律碳酸鹽巖地質儲量,為后期儲量落實、工藝評價、井網部署等提供依據。
技術人員發現前期碳酸鹽巖油藏常規采用分段壓裂改造,存在成本高、試采產量遞減快等缺點。針對這些問題,技術人員借鑒了“人工油氣藏”的理論技術,即對油氣區采取壓裂、注入與采出一體化的方式進行改造開發。“在末端我們采用壓驅和試油段前置CO2的集合方式,通過事先注入的液體在油藏底部形成人造‘底水’,由于重力作用,推動原油向井筒方向流動,進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江漢油田工程院實驗中心負責人徐毓珠說。此種方式不再依賴大規模的壓裂液注入補充能量,能有效降低施工成本。此外,針對水平儲層中的弱滲流區,技術人員通過“極限密切割+極限限流射孔”工藝,用橋塞將水平井分割成很多小段,對每個小段進行分別壓裂,將弱滲流區充分改造為高滲流區,進一步提升采收率。
施工過程中,技術人員強化現場質量管控,把好液體質量關,派專員在混砂車上實時取樣,采用新型粉劑在線混配減阻水體系,實時監測和調控液體粘度,施工全過程做好一段一策,提升壓裂時效,施工速度從每天1段提升為每天2段,降低施工周期,進一步控制施工成本。
2025-02-20 關注: 來源:潛江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