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沃土綻文明新花——老新鎮赤生村的振興蝶變之路
在革命老區老新鎮,有一座以烈士之名命名的村莊——赤生村。為紀念革命烈士劉赤生,這里被賦予這個充滿熱血與敬意的名字。近年來,赤生村先后榮獲“湖北省鄉村振興示范村”“老區建設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生動演繹著紅色基因與現代文明深度融合的鄉村振興故事。
紅色基因鑄魂厚植文明根基
赤生村所在的徐李片區,是革命戰爭時期的重要根據地,至今仍保留著兵工廠舊址、戰斗遺址等珍貴的紅色遺跡,承載著軍民并肩作戰、英勇抗爭的壯烈歷史。為傳承紅色精神、發展紅色經濟,赤生村投入1200余萬元,建成劉赤生烈士紀念館,修繕烈士紀念碑、烈士夫婦墓園,并新建“紅色赤生”牌坊、黨建主題景點,成功打造鎮域紅色文化名片和紅色引領示范區。
這些紅色資源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成為村民傳承精神血脈的“活課堂”。赤生村通過建設紀念館,開展“紅色故事會”等活動,將革命傳統教育融入日常,讓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紅色精神薪火相傳。60多歲的老黨員付義明感慨道:“革命烈士劉赤生當年播下的種子,如今已長成‘文明樹’。”在付義明的帶動下,村民自發成立“護紅志愿隊”,義務承擔起講解歷史、維護遺址等工作,紅色基因已然刻入全體赤生人的骨血。
生態立村固本繪就美麗底色
漫步赤生村,縱橫交錯的田間小道旁,碧水潺潺環繞村落,家家戶戶房前屋后點綴著“微花園”“微菜園”,一幅美麗鄉村畫卷徐徐展開。這份“高顏值”的背后,是赤生村堅定不移實施“生態立村”戰略的成果。
該村通過微信群、宣傳橫幅、“板凳對話”等方式,廣泛征集村民意見,制定“清潔家園”行動方案,并建立農戶門前“三包”責任清單。同時,設立“愛心超市”,將群眾參與環境整治、志愿服務、鄉風文明創建等情況量化為積分,用于兌換日用、農資等物品,引導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培養村民良好衛生習慣。
村民龔大姐的庭院如今繁花似錦,她笑著說:“以前雜物亂堆,現在大家都爭著比誰家院子更好看!”
為及時解決環境治理問題,赤生村建立健全快速反應機制,構建起“村委會-網格長-村民”聯動處置體系。全村被劃分為7個責任網格,實行分片包干,確保問題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整改,有效提升了村莊環境衛生管理水平。
文化潤村凝心綻放文明之花
每當夜幕降臨,赤生文化廣場上,悠揚的音樂旋律響起,婦女們隨著節奏跳起歡快的廣場舞。該村以文化浸潤鄉風,舉辦端午民俗活動、“農耕趣味賽”等;開辦“愛心課堂”,組織退休教師和青年志愿者輔導學齡兒童;設立“道德銀行”,好人好事可積分兌換生活用品;設計紅色研學游路線,創作原創歌曲《赤生》,全方位展現村莊文化魅力。
為夯實文明陣地,赤生村黨群服務中心整合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農家書屋、老年活動中心等資源,打造便民服務平臺。村黨支部定期開展政策宣講、技能培訓、健康義診等活動,讓文明服務貼近村民需求,真正實現發展成果由全體村民共享,黨旗紅與文明風在這里交相輝映。
黨建引領惠民共享發展成果
赤生村堅持“黨建引領+”工作模式,推動紅色基因與時代文明深度融合。村黨支部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設立“黨員先鋒崗”,組建志愿服務隊,在環境治理、矛盾調解、文化活動等工作中率先垂范,形成“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文明共建格局。
在一次塆臺夜話中,村民羅師傅提議:“修路不只是交通部門的事,更是我們大家的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原材料出原材料,這條路我們自己修!”隨后,村黨支部迅速決策,由村委出資、村民投勞,數十位村民在村干部帶領下,很快建成一條生產便道。近年來,赤生村四條重要田間道路均由村黨支部牽頭、村民共建完成。
以紅色為根脈,以文明塑靈魂,以發展惠民生。在赤生村,紅色記憶不僅鐫刻在紀念碑上,更融入村民的血脈之中;文明創建不僅是榮譽墻上的勛章,更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動。展望未來,赤生村將繼續以紅色文化培育文明鄉風,以文明建設推動鄉村振興,書寫更加絢麗的時代篇章。

赤生村所在的徐李片區,是革命戰爭時期的重要根據地,至今仍保留著兵工廠舊址、戰斗遺址等珍貴的紅色遺跡,承載著軍民并肩作戰、英勇抗爭的壯烈歷史。為傳承紅色精神、發展紅色經濟,赤生村投入1200余萬元,建成劉赤生烈士紀念館,修繕烈士紀念碑、烈士夫婦墓園,并新建“紅色赤生”牌坊、黨建主題景點,成功打造鎮域紅色文化名片和紅色引領示范區。
這些紅色資源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成為村民傳承精神血脈的“活課堂”。赤生村通過建設紀念館,開展“紅色故事會”等活動,將革命傳統教育融入日常,讓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紅色精神薪火相傳。60多歲的老黨員付義明感慨道:“革命烈士劉赤生當年播下的種子,如今已長成‘文明樹’。”在付義明的帶動下,村民自發成立“護紅志愿隊”,義務承擔起講解歷史、維護遺址等工作,紅色基因已然刻入全體赤生人的骨血。
生態立村固本繪就美麗底色
漫步赤生村,縱橫交錯的田間小道旁,碧水潺潺環繞村落,家家戶戶房前屋后點綴著“微花園”“微菜園”,一幅美麗鄉村畫卷徐徐展開。這份“高顏值”的背后,是赤生村堅定不移實施“生態立村”戰略的成果。
該村通過微信群、宣傳橫幅、“板凳對話”等方式,廣泛征集村民意見,制定“清潔家園”行動方案,并建立農戶門前“三包”責任清單。同時,設立“愛心超市”,將群眾參與環境整治、志愿服務、鄉風文明創建等情況量化為積分,用于兌換日用、農資等物品,引導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培養村民良好衛生習慣。
村民龔大姐的庭院如今繁花似錦,她笑著說:“以前雜物亂堆,現在大家都爭著比誰家院子更好看!”
為及時解決環境治理問題,赤生村建立健全快速反應機制,構建起“村委會-網格長-村民”聯動處置體系。全村被劃分為7個責任網格,實行分片包干,確保問題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整改,有效提升了村莊環境衛生管理水平。
文化潤村凝心綻放文明之花
每當夜幕降臨,赤生文化廣場上,悠揚的音樂旋律響起,婦女們隨著節奏跳起歡快的廣場舞。該村以文化浸潤鄉風,舉辦端午民俗活動、“農耕趣味賽”等;開辦“愛心課堂”,組織退休教師和青年志愿者輔導學齡兒童;設立“道德銀行”,好人好事可積分兌換生活用品;設計紅色研學游路線,創作原創歌曲《赤生》,全方位展現村莊文化魅力。
為夯實文明陣地,赤生村黨群服務中心整合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農家書屋、老年活動中心等資源,打造便民服務平臺。村黨支部定期開展政策宣講、技能培訓、健康義診等活動,讓文明服務貼近村民需求,真正實現發展成果由全體村民共享,黨旗紅與文明風在這里交相輝映。
黨建引領惠民共享發展成果
赤生村堅持“黨建引領+”工作模式,推動紅色基因與時代文明深度融合。村黨支部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設立“黨員先鋒崗”,組建志愿服務隊,在環境治理、矛盾調解、文化活動等工作中率先垂范,形成“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文明共建格局。
在一次塆臺夜話中,村民羅師傅提議:“修路不只是交通部門的事,更是我們大家的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原材料出原材料,這條路我們自己修!”隨后,村黨支部迅速決策,由村委出資、村民投勞,數十位村民在村干部帶領下,很快建成一條生產便道。近年來,赤生村四條重要田間道路均由村黨支部牽頭、村民共建完成。
以紅色為根脈,以文明塑靈魂,以發展惠民生。在赤生村,紅色記憶不僅鐫刻在紀念碑上,更融入村民的血脈之中;文明創建不僅是榮譽墻上的勛章,更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動。展望未來,赤生村將繼續以紅色文化培育文明鄉風,以文明建設推動鄉村振興,書寫更加絢麗的時代篇章。
2025-04-30 關注: 來源:潛江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