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種植模式促農業發展 我市一企業專家工作站案例入選全省優秀
近日,在省科協開展的2025年院士專家工作站優秀工作案例遴選中,我市凡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專家工作站的水旱輪作姜油稻種植新模式案例脫穎而出,成功入選全省優秀案例。
江漢平原水源豐富,具備水旱輪作的地理條件。然而,生姜種植存在重茬難題,連續三年種植,姜瘟病、根腐病、線蟲病等風險大增,甚至可能絕收。在市科協的指導與跟蹤服務下,2024年1月,長江大學劉奕清教授團隊11人與凡生農業簽訂產學研建站合作協議,并于同年6月成功獲批成立專家工作站。
該專家工作站采用“水旱輪作,網格栽培”方法,對凡生農業生姜種植進行創新指導:先將農田土壤深翻80-120cm,改造水旱環境,開挖1米深的圍溝,圍堤高于農田20cm;深翻后,以10m×50m為單位開廂,設置80cm深的腰溝和60cm深的廂溝,實施網格化管理,解決南方雨季浸水和水澇問題,物理隔斷土傳病害。種植上,每年2月種姜,10月底收姜后栽種油菜或晚小麥,次年5月收獲,接著種中稻;中稻收割后再種一季蔬菜,形成二年四熟制。
這種模式成效顯著,不僅解決了水旱綜合病害問題,還增加了土地效益,保障了糧油生產,實現土地輪換休養,減少農藥使用量,更加綠色環保。目前,生姜畝產達8000斤,每畝收益2萬多元,年底油菜或小麥能保產,次年水稻穩產,平均年度畝效益增加5000元以上。
凡生農業聯合專家團隊成立長江大學生姜中試轉化示范基地,開展50余次技術專題和田間示范培訓,培訓農民超1000人次,輻射帶動周邊縣市近萬畝標準化生姜種植,實現農藥用量減少35%,化肥用量減少15%,積極響應國家農藥化肥雙減行動。
此次入選全省優秀案例,對我市農業發展具有重要啟示:創新生產模式,水旱輪作的生姜種植模式契合江漢平原地形地貌與氣候條件,助力生姜產業可持續發展;注重成果轉化,將水旱輪作技術切實應用,攻克姜瘟與重茬難題,并在江漢平原大力推廣;建站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凡生農業在籌備建站時便啟動科技攻關,取得成果后仍持續探索,力求深化水旱輪作模式與標準化,不斷尋求科研新突破。
江漢平原水源豐富,具備水旱輪作的地理條件。然而,生姜種植存在重茬難題,連續三年種植,姜瘟病、根腐病、線蟲病等風險大增,甚至可能絕收。在市科協的指導與跟蹤服務下,2024年1月,長江大學劉奕清教授團隊11人與凡生農業簽訂產學研建站合作協議,并于同年6月成功獲批成立專家工作站。
該專家工作站采用“水旱輪作,網格栽培”方法,對凡生農業生姜種植進行創新指導:先將農田土壤深翻80-120cm,改造水旱環境,開挖1米深的圍溝,圍堤高于農田20cm;深翻后,以10m×50m為單位開廂,設置80cm深的腰溝和60cm深的廂溝,實施網格化管理,解決南方雨季浸水和水澇問題,物理隔斷土傳病害。種植上,每年2月種姜,10月底收姜后栽種油菜或晚小麥,次年5月收獲,接著種中稻;中稻收割后再種一季蔬菜,形成二年四熟制。
這種模式成效顯著,不僅解決了水旱綜合病害問題,還增加了土地效益,保障了糧油生產,實現土地輪換休養,減少農藥使用量,更加綠色環保。目前,生姜畝產達8000斤,每畝收益2萬多元,年底油菜或小麥能保產,次年水稻穩產,平均年度畝效益增加5000元以上。
凡生農業聯合專家團隊成立長江大學生姜中試轉化示范基地,開展50余次技術專題和田間示范培訓,培訓農民超1000人次,輻射帶動周邊縣市近萬畝標準化生姜種植,實現農藥用量減少35%,化肥用量減少15%,積極響應國家農藥化肥雙減行動。
此次入選全省優秀案例,對我市農業發展具有重要啟示:創新生產模式,水旱輪作的生姜種植模式契合江漢平原地形地貌與氣候條件,助力生姜產業可持續發展;注重成果轉化,將水旱輪作技術切實應用,攻克姜瘟與重茬難題,并在江漢平原大力推廣;建站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凡生農業在籌備建站時便啟動科技攻關,取得成果后仍持續探索,力求深化水旱輪作模式與標準化,不斷尋求科研新突破。
2025-09-10 關注: 來源:潛江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