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江給建筑施工戴上智慧“安全帽”
不用“腿跑”查隱患,AI監控實時預警;不用“眼盯”管人員,人臉打卡精準考勤;不用“嘴說”促整改,三色評級動態督促……今年以來,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以“建體系、強應用、育人才、樹標準”為抓手,用AI智慧工地監管破解傳統建筑施工安全監管難題,走出了一條數字化轉型之路,讓“人防”變“技防”,讓監管更“智慧”。
建體系:指揮中樞“一眼看穿”工地隱患
“以前去工地檢查,靠的是‘腿跑、眼瞅、嘴說’,一天跑幾趟就累得夠嗆,還容易漏掉隱蔽隱患。現在有了這個智慧監管平臺,坐在辦公室就能‘盯’著整個工地。”9月11日,在市中心醫院新院區建設項目現場,項目經理宋濤點開AI監控畫面,屏幕上實時顯示著塔吊運行數據、施工人員定位、現場揚塵濃度等信息。
作為潛江智慧工地建設試點,該項目搭建起“AI+物聯網+BIM”三位一體監管體系。在工地入口,AI攝像頭實時抓拍進出人員,通過人臉識別自動核驗身份;塔吊臂架上的傳感器,將起重量、回轉角度等數據同步傳輸至平臺,一旦超出安全閾值,系統會立即發出聲光警報,形成“監測-預警-處置-反饋”的閉環管理鏈條,確保隱患整改率達100%。
同時,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市工地視頻納管收編,實現從“零散”到“集中”的整合,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工作效率提升60%以上,以AI視覺算法為核心的建筑施工全生命周期智慧監管體系正在逐步替代傳統監管模式。
強應用:“智慧安全帽”破解監管難題
“以前總有人心存僥幸,覺得偶爾脫崗沒人發現,現在有了人臉識別打卡,到崗情況一目了然。”在潛江中學新校區建設工地,安全部長林宇康打開電腦上的“智慧工地”App,頁面清晰顯示著當天關鍵崗位人員到崗情況——安全員、質檢員到崗率100%,特種作業人員全部持證上崗。
林宇康坦言,過去項目人員管理是“老大難”,關鍵崗位人員不到崗、替崗現象時有發生。如今通過佩戴“智慧安全帽”,集成人臉識別、實時定位等技術,實現人員管理數字化,今年以來關鍵崗位人員到崗率同比提升25%。
在該工地的VR安全體驗館內,幾名新入職工人正戴著VR設備,體驗“高空墜落”“機械傷害”等模擬場景,逼真的感受讓大家直呼“震撼”。“以前安全培訓就是念文件,聽著枯燥還記不住,現在通過VR親身體驗,哪些行為不能做,心里更有數了。”工人劉峰摘下VR眼鏡,擦了擦額頭的汗說。
此外,我市還創新融合高精度定位與智能廣播技術,構建“三維定位+實時響應”防控體系。“一旦工地出現險情,系統能精準定位人員位置,通過廣播定向告警,形成15分鐘快速響應鏈。”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套系統已多次成功避免施工人員誤入危險區域的情況。
樹標準:“三色管理”打造新樣板
“我們項目是‘綠牌’,每月檢查頻次比‘黃牌’項目少2次,這既是榮譽,也是壓力。”在某工地現場,項目經理指著門口的“綠牌”標識介紹,工地圍擋整潔、材料堆放有序、灑水車定時作業,有效抑制揚塵。
這得益于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推行的文明施工標準化建設。該局編制的《文明施工標準化圖冊》,明確了施工圍擋、揚塵治理等12大類68項細則,全市工地按一個標準建,既規范又美觀。
更關鍵的是“紅黃綠”三色動態管理:綠牌項目減少檢查、黃牌項目限期整改、紅牌項目停工整頓。“之前有個項目因揚塵治理不到位被評了‘紅牌’,停工整改后才復工,現在大家都把文明施工當大事抓。”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市項目文明施工達標率提升至95%,群眾投訴量同比下降41%。
為培養更多新科技的應用人才,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開展“星光夜校”和“項目實訓”,組建安全宣講團,開展“送教上門”服務。截至目前,已開展《安全生產法》、新標準規范宣貫活動26場次,覆蓋1200余人,推動安全理念深入人心。
如今,AI智慧工地監管已成為潛江建筑施工安全的“數字防線”。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融合應用,構建“全域覆蓋、全鏈貫通、全維融合、全景透視”的智能監管新生態,以高水平安全服務建筑行業高質量發展。
建體系:指揮中樞“一眼看穿”工地隱患
“以前去工地檢查,靠的是‘腿跑、眼瞅、嘴說’,一天跑幾趟就累得夠嗆,還容易漏掉隱蔽隱患。現在有了這個智慧監管平臺,坐在辦公室就能‘盯’著整個工地。”9月11日,在市中心醫院新院區建設項目現場,項目經理宋濤點開AI監控畫面,屏幕上實時顯示著塔吊運行數據、施工人員定位、現場揚塵濃度等信息。
作為潛江智慧工地建設試點,該項目搭建起“AI+物聯網+BIM”三位一體監管體系。在工地入口,AI攝像頭實時抓拍進出人員,通過人臉識別自動核驗身份;塔吊臂架上的傳感器,將起重量、回轉角度等數據同步傳輸至平臺,一旦超出安全閾值,系統會立即發出聲光警報,形成“監測-預警-處置-反饋”的閉環管理鏈條,確保隱患整改率達100%。
同時,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市工地視頻納管收編,實現從“零散”到“集中”的整合,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工作效率提升60%以上,以AI視覺算法為核心的建筑施工全生命周期智慧監管體系正在逐步替代傳統監管模式。
強應用:“智慧安全帽”破解監管難題
“以前總有人心存僥幸,覺得偶爾脫崗沒人發現,現在有了人臉識別打卡,到崗情況一目了然。”在潛江中學新校區建設工地,安全部長林宇康打開電腦上的“智慧工地”App,頁面清晰顯示著當天關鍵崗位人員到崗情況——安全員、質檢員到崗率100%,特種作業人員全部持證上崗。
林宇康坦言,過去項目人員管理是“老大難”,關鍵崗位人員不到崗、替崗現象時有發生。如今通過佩戴“智慧安全帽”,集成人臉識別、實時定位等技術,實現人員管理數字化,今年以來關鍵崗位人員到崗率同比提升25%。
在該工地的VR安全體驗館內,幾名新入職工人正戴著VR設備,體驗“高空墜落”“機械傷害”等模擬場景,逼真的感受讓大家直呼“震撼”。“以前安全培訓就是念文件,聽著枯燥還記不住,現在通過VR親身體驗,哪些行為不能做,心里更有數了。”工人劉峰摘下VR眼鏡,擦了擦額頭的汗說。
此外,我市還創新融合高精度定位與智能廣播技術,構建“三維定位+實時響應”防控體系。“一旦工地出現險情,系統能精準定位人員位置,通過廣播定向告警,形成15分鐘快速響應鏈。”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套系統已多次成功避免施工人員誤入危險區域的情況。
樹標準:“三色管理”打造新樣板
“我們項目是‘綠牌’,每月檢查頻次比‘黃牌’項目少2次,這既是榮譽,也是壓力。”在某工地現場,項目經理指著門口的“綠牌”標識介紹,工地圍擋整潔、材料堆放有序、灑水車定時作業,有效抑制揚塵。
這得益于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推行的文明施工標準化建設。該局編制的《文明施工標準化圖冊》,明確了施工圍擋、揚塵治理等12大類68項細則,全市工地按一個標準建,既規范又美觀。
更關鍵的是“紅黃綠”三色動態管理:綠牌項目減少檢查、黃牌項目限期整改、紅牌項目停工整頓。“之前有個項目因揚塵治理不到位被評了‘紅牌’,停工整改后才復工,現在大家都把文明施工當大事抓。”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市項目文明施工達標率提升至95%,群眾投訴量同比下降41%。
為培養更多新科技的應用人才,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開展“星光夜校”和“項目實訓”,組建安全宣講團,開展“送教上門”服務。截至目前,已開展《安全生產法》、新標準規范宣貫活動26場次,覆蓋1200余人,推動安全理念深入人心。
如今,AI智慧工地監管已成為潛江建筑施工安全的“數字防線”。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融合應用,構建“全域覆蓋、全鏈貫通、全維融合、全景透視”的智能監管新生態,以高水平安全服務建筑行業高質量發展。
2025-09-12 關注: 來源:潛江資訊網